80年代在俄罗斯练摊的人 不少倒爷成了大款
2016-04-10 法人汇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苏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政府间货物交换协议为主的贸易机制便逐渐隐退,而自由的民间贸易形式便很快在两国流行起来。开放初期,两国都实行外汇管制,贸易结算没有统一的银行体系,民间贸易只能以易货形式进行。


由于苏联国内市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价格体系不合理,轻纺产品落后,商品奇缺,所以舶来品在当地很有市场。在俄罗斯改革之初,最早从事此类倒卖生意的是一批被称为合作社的私营贸易公司。它们率先在俄各大城市街头巷尾和商场内开办起了小售货店和寄售商店,直接从本地人和外国人手中收购各种从国外携带入境的商品转手倒卖或寄售等,这种商品流通机制给许多从事"倒爷生意"的个体商贩提供了销售渠道。

当时在早期公派赴苏留学的人中便开始有人肩背手提的轻纺产品和家用电器,利用熟悉的市场和人际关系从中倒卖起来。尽管这些生意只能算是个人的小打小闹,根本谈不上贸易概念,但正是这种最原始的经营方式打开了两国大规模“倒爷贸易"的大门。渐渐地在由北京发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国际倒爷"。他们把客车当成了货车,当国际列车进入俄罗斯境内后便沿着西伯利亚铁路线各停靠站一路倒卖起所携带的货物,日久天长,这种"倒爷生意"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市场。一些人便开始专门雇人从国内发货,那边负责车站接货,然后销售、换汇、电汇等一整套流程。

一大批个体“倒爷”采取了十分灵活的游击方式,依托国有公司的实力,练摊"拼缝",以短、平、快的经营方式,很快找到了市场切入点,渐渐地站稳了脚跟,经过短时间的原始资本积累,这些"倒爷"迅速暴富起来,成了下海弄潮的"幸运儿"、"暴发户"。




欢迎订阅爱历史官方微信公众号:ilishi_com

最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