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7月15日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据了解,秦玉海喜好摄影,多次以"摄影师"身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曾两次获得过摄影界最高奖项--金像奖。秦玉海拍摄的用于宣传河南焦作云台山风光的作品悬挂在北京地铁的部分站台内,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撤下地铁里的秦玉海作品。上海地铁方面亦表示,会撤除所有悬挂在广告栏内的秦玉海摄影作品。(9月23日《北京青年报》)
“人一走,茶就凉”,贪官落马了,他们高悬于公共场所的所谓艺术作品 "下架"得比茶凉得还快。远从胡长清,近至徐才厚、周永康,莫不如是,秦玉海也没什么好委屈的。不过,也有网友直言"原来你这挂的不是作品,挂的是官职哇!"话虽刺耳,但也没说错,如果不以作品论英雄,只因官职定高下,那么,趋炎附势者迟早必然会有一天,因太善于见风使舵而穷形尽相,遭人讽刺挖苦。
实际上,很少有官员的艺术作品单纯是因为其艺术价值而被人"高瞻远瞩"的。以秦玉海而论,得过摄影界最高奖项,其摄影作品自当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但地铁广告投放档位寸土寸金,动辄一个周期十数万,就算秦玉海作品价值高,可为何没见到再有第二位艺术家享此尊荣?即便当地要做景区推广,也当进行作品征集与遴选,将选择权交给专家与群众。如果秦玉海的作品当真过硬,自当脱颖而出。
而如今,人们只看到,如不落马,秦玉海的作品在京沪地铁站里不知还要挂多久。暂且不去揣测其间有无利益输送与勾连,说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的职务身份,而不是艺术评判与公论。既然将秦玉海等官员作品高高挂起的力量是权力,那么,一旦权力失落,作品随之被摘落,身败名裂,原本就在权力与光荣的必然逻辑之中。
被肮脏权力与恶劣品行玷污的艺术必然贬值,这是根治于文化思维之中的牢固观念。最著名的例子是蔡京。他的书法作品艺术造诣很高,然而后人有因憎恶其人品、官品有亏,就硬生生将他从"苏黄米蔡"的宋代书法四大家的排名中给拉了下来,代之以艺术水准较弱的蔡襄。这或许有失于艺术判断上的客观标准,但对权力贪腐加以文化的规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的疏漏,。
由此,在的文化观念中,艺术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包含了德育功能甚至政治寄寓。艺术家会因为品德有亏而被受众排斥,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而也会被贬低。所以,德艺双馨,一直是民众对艺术家的审美期待,民众也期待文化的力量能令贪腐官员有敬畏之心,在堕落的进程中有所收敛。
但是,公权力无远弗届,文化的力量不仅很难产生规制的作用,更恐不能洁身自好。当公权力介入艺术生产与艺术市场,后者的话语权就很容易被剥夺、被操控,艺术的判断标准也就很可能被扭曲。近年来,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各种文艺评奖,都不时夹杂着被权力染指的传言,当不是空穴来风。由此再看秦玉海两次获得摄影界的金像奖,即便不能验证传言,也颇透着些可疑。
因此,在警惕公权力对艺术渗透与玷污时,艺术亦当找回自身的主体性,重获自身不被操控的话语权力。否则,当艺术沦为权力的文化口红时,有多么容易涂抹,就有多么容易被擦去——落马官员的作品急匆匆被下架,演绎的不过正是这样的一个浅显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