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7月24日
导读:柳井正从当年的乡镇企业小老板,一路打怪晋级为首富。是有一套钱规则的,这也是柳井正做B格的王道。
能成为首富一般都很猛,但柳井正不一样,他很毒辣。
【第一把刀】人性之刀:毒辣的日本首富
首先对自己很毒辣,他写过两本书,一本叫《一胜九败》,意思就是一个胜利是有九个失败堆积成的。还有一本叫《成功一日可以丢弃》,意思就是非常讨厌过去的成功。
他对员工也很毒辣。他在公司内部经常骂人,还有一句骂人的狠话“不会游泳的人,就让他淹死好了”。怕员工不理解,这位柳井正还把这句话做成标语贴在公司的墙上。
甚至,在日本,优衣库被称为“黑工厂”。因为按照日本人的标准,它的员工流失率过高——不到三年,新招募的全部员工就有一半离职而去。
这跟柳井正早期的创业经历有关,每天都重复地做着公司倒闭的噩梦。
当然,柳井正这种毒辣风格带给消费者很大的好处。
大家知道日本服装的品质监控是很厉害的,优衣库的品控则是变态级。
我看到一个数字,很惊讶。优衣库的服装很多是在生产的,业界的平均次品率一般是2-3%,优衣库则要求工厂把次品率降到0.3%。而且,优衣库评定次品的规则非常严格,什么是次品?比如在T恤的表面,就算只有一根0.5毫米的线头,也算次品。
让我倒吸一口冷气。
柳井正这个人,很符合人说的闷骚。什么意思呢?就是表面看着很温和,内在其实很有破坏性。
比如,柳井正颠覆了一个传统定律,一般做企业的都会遵循这个定律,我称之为“中间必死定律”,要么做最高的,要么做最低的,中间不高不低的那部分最容易被干死。
一般看来,服装服饰分为两种:一种是超一流品牌,品牌非常好,价格非常贵;另外一种就是没有什么品牌,很便宜,质量也不好,两极分化很严重。
柳井正说:我就想做中间部分,价格比较便宜、质量和品质非常好。现在很多竞争对手也强调说,我们也拥有非常好的质量,价格也非常低廉,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优衣库。
一直以来,优衣库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什么秘密。就是优质低价嘛,就是快时尚嘛。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柳井正最牛、最凶猛、最毒辣的一招在于,他一手抓低价,一手抓逼格。换句话说,优衣库竟然把低价格做成了高逼格。
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用人性破坏性这两把刀解剖下优衣库,看看柳井正有什么毒辣的破坏性之刀?
【第二把刀】破坏性之刀:低价格也可以有高逼格
什么叫产品B格?
简单说,就是产品能够被炫耀的格调。
我认为,史上第一个最有B格的品牌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巴黎。一个名叫沃斯的裁缝,可以称之为B格之父。当时所有的裁缝都是在卖手艺,只有沃斯,首创了模特穿上他设计的衣服进行展示的做法。
一直以来,B格只跟一个事情有关,那就是高价格。
但是,柳井正打破了这一魔咒,超低价格,一样也有很高的B格。
做企业的都要学下优衣库,因为制造都擅长打低价格,不擅长做B格。优衣库早期给人的印象也是“便宜没好货”,但是,柳井正用毒辣的行动矫正了这一切。
也给我们趟出了一条新路径,那就是低价格也一样可以做高逼格。
换句话说,做优质低价的太多了,只有做到有逼格又低价才够牛。
我认为,这才是优衣库最革命性的意义。
其实,优衣库一开始进入是比较失败的,虽然打优质低价,但消费者最能认知的是低价格,就把优衣库跟班尼路、真维斯这种品牌归为一类,被划入了屌丝阵营。
优衣库是2002年进入,在2006年之前,被班尼路、佐丹奴打的很惨。
优衣库的办法就是提升逼格,把目标用户群定位于中产人群。
举一个优衣库提升B格的小例子,优衣库在香港的专卖店,招牌上的文字都是日文。当然,这一招是人想的,日本人很不理解,说为什么?人就解释,让他们知道多说一次日文,会觉得你的价值会高一分,这一点很重要。
这个价值就是B格。这一招,很多化妆品都在学,比如,像韩后等国产化妆品,为了提升自己的B格,故意把包装文字印成韩文。
这些都是旁门左道。
柳井正从当年的乡镇企业小老板,一路打怪晋级为首富。是有一套钱规则的,这也是柳井正做B格的王道。
我们微创新学院有个学员是优衣库的全球代工厂商,也是国内一家顶级的工厂,跟我爆了不少优衣库的干货。我称之为柳井正打造B格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做减法,大幅缩减SKU,靠爆品模式取胜。
柳井正有过一个内部宣言:利用最强的产品——因为最强产品将驱动一切。
什么是最强的产品?就是,向顾客展示“购买的理由”。
日本优衣库研究专家月泉博曾经曝了一个优衣库的数据:500种。这是优衣库每一季度投放的新商品数,即便在优衣库的旗舰店,5000平米大的面积,也是500种。500种怎么了?
这是一个非常少的数字,跟其他快时尚品牌ZARA、H&M相比,优衣库的商品数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
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少品种大库存”。卖得好,就是一本万利。卖得不好,库存就会堆积如山。
第二板斧:拼设计。
优衣库这个公司真是屡败屡战的典范。
优衣库早期的海外发展都是惨败,为什么?没有B格,早期优衣库在美国都是开在郊外的购物中心,开了几家店,都不成功,灰溜溜退出市场。
靠什么扭转呢?
就是靠一个很高大上的设计——全球旗舰店。这种全球旗舰店首先开在繁华的黄金位置,其次是店面面积很大,至少是标准店的两倍以上。优衣库会在这些店铺中投入最高水平的产品营销策略与视觉营销策略。
举个例子,人最有B格消费,优衣库就把全球最大旗舰店在开在上海。位置在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营业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甚至被称为优衣库全宇宙旗舰店,因为太大了。
优衣库开店一般是这么干的,现在选择最大城市最贵的地段,轰轰烈烈开一家新店,吸引消费者注意,提高优衣库的知名度,关键是提升B格,之后再开出其他分店,靠这些分店吸金。
但以上两招,很多公司都可以学习。
柳井正最毒辣的是第三板斧:用变态级的技术流提升B格。
优衣库的成长史,也是一个技术流爆品的发展史,简单看一下:
2000年,推出超级爆品摇粒绒。
2003年,HEAT TECH产品发布,这个系列后来大卖1200万件。
2004年,引爆女性用户的BRA-T产品发布。
2007年,保温性男女内衣发布。
2008年,机洗不缩水的可机洗毛衣发售。
2009年,超薄羽绒服发售。
这些产品也在引发狂潮。
优衣库变态技术流的一个招数就是拼面料科技。比如,HeatTech纤维丝的截面分成圆形和六角星形,扩大了纤维表面积,隔出很多空气层,可以保暖排湿。
优衣库另外一招就是:拼工艺。
我们学员爆料说,优衣库完全是用奢侈品的标准生产一个平价产品,换句话说就是用999元的标准生产99元的产品。
优衣库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团队配合工厂改进生产流程,在,优衣库不一定会选规模最大的,但一定会选技术最强的工厂。
很多工厂也愿意找优衣库,因为优衣库能保证产量,能够提供稳定的订单。
我买过一条优衣库的牛仔裤,才299。它竟然用的是赤耳丹宁,这是高级牛仔面料的代名词,比传统牛仔轻20%。
当然,这种B格也建立强大的壁垒。而且,这种技术流的玩法过去很少有服装公司这么干,却被优衣库玩到极致。
所以,既有低价格,又有高B格,才是优衣库真正的秘密。
有个公司是优衣库的门徒,就是凡客。凡客此前遇到很大的挫折,就是做到的低价格,却败在B格上。凡客这两年大刀阔斧做转型,一个重要的提升动作就是提升B格。
凡客是不是也大刀阔斧做减法,推爆品,而且引入大牌设计师。(来源:北大纵横)
优衣库如何获得成功?数据分析立功
马云自称,在他最佩服的企业家当中,优衣库创始人、日本迅销有限公司主席柳井正占据一席,“全世界有很多卖衣服的,但只有他卖出了优衣库,卖成了日本首富。”
83.72天,是优衣库平均库存的周转天数,比国内服企快到至少一半以上。即便是位于最“偏远”的店铺,年销售额也超过2000万元,旗舰店则是几亿元的规模,平均店铺销售额3000万,是国内同类零售品牌的10倍;一款HEATTECH,2013年秋冬季在全球卖出1.2亿件,相当于国内服装同行全款全年的销售量。
让每一款产品都大卖,不积压库存,是许多零售企业的终极梦想,优衣库实现了。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库存已成为制约国内服装企业的沉疴痼疾。2012年开始,从李宁、安踏、匹克等体育用品企业,到美特斯邦威、森马等青春休闲品牌,再到雅戈尔、杉杉等男装品牌无一不深陷库存危机,甚至连阿迪达斯这样的国际巨头都没能逃脱库存问题的困扰。
优衣库是怎么做到几乎“零库存”、使得不仅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同行,就连小米这样来自新经济领域的企业也纷纷将其作为效法对象的?
我们发现,通过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上的颠覆性创新,优衣库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在改变着服装行业“常识”的同时,不断地把更多的“难以置信”带进这个传统领域。
基本款至上
优衣库的门店与ZARA、H&M等平价时尚品牌相比,给人明显不同的感受是,前者少了多变的流行元素,款式看上去更精简。
服装企业为追逐时尚的潮流风向,无不重视款式和设计。一般做法是将市场细分后,从中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据此来设计风格,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一“常识”遭到了优衣库的摒弃。它采用完全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进军所有年龄段和性别都能穿的基本款。
有着多年服装行业经验的上海睿雍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均观察到,“优衣库70%都是基本款,其SKU相对其他服装企业也更少,犯错率就比较低,库存压力很轻。”
优衣库的SKU常年保持在1000款左右,而本土休闲服饰企业基本在2000-5000款。学习优衣库的电商品牌凡客诚品,最高时SKU达到9万,30多个库房。
更重要的,由于款式简单,面对的消费者反而比较全面,而不是局限在某些特定人群,从而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我们不是奢华品牌,无论品牌层面还是设计细节,都比较容易融入一般的消费者生活。”优衣库大中华区总裁潘宁认为。
侧重基本款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帮助优衣库在非标准化的服装行业里面挖掘出标准化的品类,使得终端管控标准简单可复制,并在店铺形象、产品展示等方面能呈现一体化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SKU数不多,但优衣库对每一款都进行了深度开发,一款单品,往往分圆领、V领,男女老少款全覆盖,尤其在颜色体现上,每个SKU多有四五种颜色。
优衣库多年的发展就是一部“单品热销史”:1998年的羊毛夹克、2001年的吸湿快干Polo衫和T恤、2003年的羊绒衫,2008年后的HEATTECH系列……每款明星产品都是经过几年的积累,从最初的一个idea到超明星系列,期间经过不断改良。
创造了销售奇迹的HEAT-TECH系列,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研发。当时在日本有一种与HEATTECH类似的面料被做成了运动内衣,只在体育用品商店销售,价格很贵,材料虽然厚实,穿在身上却显得臃肿。
而此时,优衣库从销售一线得到信息,消费者对有防寒保暖功能的内衣有强烈购买意愿,但并不满意现有的材质。为了为这些顾客开发出轻薄、柔软又保暖的产品,优衣库与日本纺织巨头东丽公司合作,克服工艺障碍,把这种专业面料迅速运用到大众商品中。
经过不断收集顾客意见对产品进行改良,从防寒保暖这一基本功能,到增加防静电功能,到了最新一季女装HEATTECH系列甚至加入化妆品原料山茶花油,使其兼具保湿功能,在保暖服装领域,HEAT-TECH正在发挥它的极致。
一改服装行业把重心放在款式和设计上的做法,优衣库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研发面料增强品质,持续改进产品功能,把互联网行业的“用户体验至上”法则,前所未有地实施到了服装行业。
“的服装业每年都在变,基本的东西反而不重视,基本款式没真正做到品质化。个个搞个性化,个个追求所谓的时尚,却很少在面料上动脑筋,在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想办法。”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表示。
大数据监测
每年春季都是服装的销售旺季,但2012年潘宁发现,直到4月份,销售数据仍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上升。把数据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后,潘宁认为大事不妙,不顾同事反对,立即对新款进行促销打折。
优衣库对销售数据的跟踪以星期为单位,销售数字也实时地反映出了库存的变动,所以商品摆到架上两个星期后,当季的销售情况基本上就一目了然了。“很多企业都苦恼库存的问题,但优衣库没有被‘缠住’,与我们随时都能从整体店铺到每一款产品的销售数据得到的支撑密不可分,数字可以说明一切。”潘宁说。数据分析能力帮助优衣库对库存进行及时把控,并顺势调整,避免了危机。
2012,是服装业的库存危机年,各大服装品牌先后爆发出库存问题。当年的半年报显示,李宁、安踏等运动休闲品牌存货金额均同比增长,特步存货金额达到8.8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2%;美邦、森马等青春休闲品牌的库存也动辄一二十亿元;七匹狼、九牧王等九大男装上市公司总库存达38.62亿元。为应对危机,各大品牌纷纷采取了价格战、促销战、甩货、关店等去库存化举措;而优衣库却早在半年前就完成了对库存的处理。
优衣库的员工从进公司第一天开始就要观察数字、理解数字,感受数字的变化,然后创造出数字来。
20多年来,通过收集每天每时每刻、每款每色每码、每个店铺所有的销售数据,优衣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通过实时监控、分析销售数据,来制定生产量,调整营销方案,优衣库最终基本上做到了零库存。
2014年,寒冬仍在持续,优衣库却决定全面提速,计划每年新开80-100家店,同比增长30%,其背后靠的仍是数据的支撑。
优衣库在2009年建立天猫旗舰店,跟其他品牌分散在京东、当当等平台不同,优衣库的电商官网以及APP上的流量全部被导向天猫旗舰店,同时在后台分析出哪些人在买、单次消费金额、消费频率等,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精准地指导优衣库将新门店开在哪些区域。“我们的产品已经被卖到全国661个城市,但我们实体店只是进入其中50多个城市,网店能够帮助我们把顾客的范围拓展得更广。”潘宁称。“开店准确率高,这就是大数据的优势。”上海狮格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炳良认为,而准确的开店率,也使得优衣库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库存损失。
国内大多服装企业在数字分析能力上却显得滞后许多,“一天卖多少货,补货情况怎么样,哪些好销哪些不好销,国内同行能看到一个月前的数据就算不错的了。”程伟雄表示。
是管理上有难度还是技术落后?“硬件大家都有,但很少把店铺里发生的事情进行数据总结,以前生意太好做,大家没去重视这个东西,何必这么细这么烦?第二年的产品计划拍拍脑袋就做了,而不是根据数据分析做出的决策。”张炳良说。
沈均也认为原因出在管理上,“技术只是辅助,很多品牌都能做到,关键是你是否能坚持,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的被用来分析和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