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7月31日
《小时代》的高票房
关于《小时代》的票房,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数了,毕竟那些高票房背后肯定少不了你们其中一个人的支持。当然,如果用数据来支持"《小时代》系列电影都是高票房"这个结果的话,便如下图:
说起高票房的原因,小编也不敢归纳些什么来代表大家的意见。但就觉得有以下两个原因:
1.曾经的情怀
对于看过《小时代》小说的人来说,小说拍成电影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把幻想变成现实。小时代粉在上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小时代》这套书成为了绝大多数学生课余读物,如今上高中或者大学了,或许你们中有些人已经明白了自己当年的无知,但是依然认为这部影片伴随着自己的儿时时光,愿意去支持一下。
2.俊男美女
看电影的阵容、海报,就知道里面的男女主角颜值有多高。相信有很多人也是冲着这堆高颜值的明星来贡献票房的。
但是也有网友反应,《小时代》的票房有作假嫌疑:
网友@鼠猫墙头:我今天去看大圣归来,买了原价票,说打印坏了手写了四张大圣归来的票,进去的时候我朋友突然说为嘛我们进的厅是小时代啊,我还不相信,出来的时候一群人堆在门口拍照片,好吧,我们真的在小时代的厅看了大圣归来,求解释,而且我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反应,买了大圣,进的小时代,呵呵!
网友@狐燃犀:醒来整理票根发现被偷票房了,就问撕逼时代你恶心不恶心?一起买的连坐票一张大圣另一张却是撕逼 而且订票时间都变了!
《小时代》偷票房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电影票,强烈谴责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其实,为了票房之争,偷票事件屡见不鲜。现在的偷票房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电影与电影之间,还存在于票房与卖品之间。
《小时代》的烂口碑
与高票房并存的,还有烂口碑,简短摘录如下:
意淫和浮夸的故事,缺乏逻辑的情节构建,平面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观众认同感的缺失,矫揉造作的对白绝望地企图缝补支离破碎的叙事,以及——一如既往的——根本不会演戏的俊男靓女。
《小时代》系列非常幼稚,把青春简单化、图谱化,这样对青春与感情的描画与理解,太浅薄、太偏颇、太负能量,会误导青少年。青春应该是用来成长、奋斗和照亮理想的,告别小我才能成就大我。
如果银幕充斥的都是这类影片,那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就会大行其道,会对人文精神的传播起很大的消解作用。对于财富的炫耀与追求,对时尚与奢侈品的追捧与推崇,是用物质与欲望消解精神与人的尊严。
这些评价已经不止是对电影本身的批判,而是引申到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上了。回到电影本身,电影不仅要起娱乐大众的作用,而且还承担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的责任。郭敬明的这系列电影,除了取悦小说的粉丝、取悦爱美爱奢华爱幻想的年轻人之外,也代表着一个白手起家创造出一个小时代这样的励志形象吗?
《小时代》呈现的价值观关我们什么事?
有些电影是为娱乐,有些电影却是为娱乐以上更高的层面。至于《小时代》是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吧。
如果说《小时代》系列标榜的是女性的成功和励志,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同意?在郭敬明式的包装手法之下,影片中的成功却太浮于空中、太虚幻了,这些成长缺乏一个由底层向上流动的主流过程,于普通人而言,影片所呈现的那些上升通道是无法把握和掌控的,事业和人生的过度顺遂和贵人相助,显然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顺利被还原。更别提不管是在人生的什么阶段,这些主角们都精致、美丽得过分,在电影造梦和现实还原两个通道上,郭敬明没能很好的进行勾连,而是过于沉醉在自己当下生活与想象中的纸醉金迷,最终导致诸多的批评指向了影片道德前提、励志塑造上的偏差。
有人觉得,电影本来就是虚幻的,来补偿现实中个人达不到愿望的那种落差,于是便觉得批判《小时代》系列脱离实际这种说法很可笑。可是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没有现实生活作为蓝本,没有办法和人民群众达成共鸣,又谈何成功的电影?
我们要怎么理解"道德前提、励志塑造上的偏差"?
我们从第一部谈起吧,先来看看片方给出的《小时代1》的剧情简介。
的确,他们是年轻人,但是他们这群年轻人不一样,个个颜值高、个个家里家财万贯、个个无忧无虑地谈情说爱。可是,他们能代表我们吗?小编不知道有多少影迷能够像他们一样生活,可是这才是现实中的年轻人↓↓↓
有很多小时代的粉丝不理解为什么网上这么多人骂这部影片。
想这些词语:空洞、浮华、无主线大概能够解释其原因吧。
《小时代2》中,一群电影主人公,自身努力一下,就有了一个好的结局。拜托,现实中的努力的人太多了,有许多天才作家,能够过上中产以上的不超过一百人↓↓↓
2014年7月,小时代3又如期上映了。延续前两部浮华的剧情,空洞的人物和无主线的剧情。说实话我已经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它的烂了,直到我安慰地看到豆瓣上的网友这样评论了一句↓↓↓
谢谢,小编已经不想说正在上映的小时代4了。一句话形容吧:这是最差的电影,也是最坏的电影。
不过我们客观回头来看看:小时代为什么一年比一年骂得厉害,票房一年比一年高?
归根到底还是粉丝的问题啊↓↓↓
难道必须爱得死去活来才叫青春?
一张图,便把这几年的青春片说得明明白白了。可是,我们常人的青春不是这样的啊,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普普通通的,难道必须爱得死去活来才叫青春吗?
不妨看看日本的青春片,那才叫青春。
《花与爱丽丝》教会了我们爱情固然美好,但友情才真正值得珍惜和坚持下去。在两个纯情少女的友情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会吵架、会冷战,但最终都会回归风平浪静。"我爱你。再见。"这是爱丽丝对宫本的告白,是对和花的友情的坚持。
《四月物语》以散文诗般优美的格调讲述了一个因爱生奇迹的故事。当榆野卯月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说真是奇迹啊。不过如果真的是奇迹,我会说,是爱的奇迹"。没有狗血、没有疼痛,有的只是淡淡的喜欢,整个人的三观都被扶正了。
然而青春有单纯的美好,也有残酷的歧途。日本电影表现残酷却非隔靴搔痒,不靠狗血博眼球,而是一阵见血,直面黑暗。
《告白》以傲慢的姿态对乳臭未干的人文主义进行冷嘲热讽,令人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彻骨寒意。影片对何为"恶"的呈现是那般残酷予人深思,慢镜头与唯美画面的交织皆为将一切美好打破,罪与罚以暴制暴极度的渲染。当尚在青春期的学生以他幼稚的思维开启恶魔般的报复,我们该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引人深思。
《燕尾蝶》则是一出青春期少女意外闯入成人世界,见证人性贪婪的悲剧。在我看来,《燕尾蝶》绝对可以称为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思想:人性的贪婪、梦想的破灭、命运的无奈,在一位少女的青春里穿梭,原来青春,也可以这样复杂而忧伤。
日式青春片最厉害的地方是:可以在唯美浪漫画面的包装下,直面人性、爱恨和社会黑暗,所以往往明媚又诗意,悲伤但不狗血,看完之后引人深思。影片也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珍视友谊、亲情,好姐妹为了一点利益就撕X的狗血情节甚少出现。
没有不切实际的空洞梦想,有的是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现状的决心,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不会出现一群小青年演绎富二代过着怎样的生活、洒狗血空谈梦想这种完全脱离我们的意淫情节。
在对待电影这个特殊文化上,能让《小时代》等一众"青春片"卷走几十亿票房,国内观众已足够宽容,我们允许不同娱乐文化的存在,但好歹让电影回归到文化产品的属性上来。
不求国产青春片这道菜富含足够的维生素ABCD,但也别拿出馊了的货一遍又一遍翻炒来糊弄观众;不求能帮助真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解决困惑,但也别用伪梦想和空洞的华丽堆砌来误导他们!
本文综合整理自以下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公众号 南方周末《小时代》系列电影成功吗、十点电影 致小时代粉:你们还有机会知道《小时代》有多烂、沃乐 大圣归来被小时代偷票房?
豆瓣《小时代》能火起来是因为观众大多都是傻逼
腾讯娱乐 为何看了4部《小时代》,也无法当上白富美
千趣 意外!岛国青春片完爆了
如果想看更多劲爆内幕,获得当下最火热的有趣头条,请在微信搜索【九哥】微信号:toplines 订阅吧!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跟九哥做个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