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1日
玄慈是个重要但是戏份却不多的角色,因为他是带头大哥,由于他误信人言劫杀了无辜的萧远山一家,这个重大事件几乎奠定了《天龙八部》的故事基础,而这同时也是他犯下的最大错误。
旧版的书里应该没有明确说明雁门关时玄慈是什么身份,所以很多人猜测他也许不是方丈,而是某个院的首座或者是方丈的确定接班人。但是新修版里在少室山大战之前玄慈和萧峰的私下谈话里确定了他在雁门关杀萧峰父母的时候就已经是少林方丈了,虽然如此轻信谣言的确不是一个大派的掌门应有的作风,但是当时他应该只有三十多岁,常年在寺院中的生活导致社会经验不足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宋辽之间本来就剑拔弩张的情势之下,这种消息一旦传出来就很少有人会质疑,连中原豪杰中居然也没有一个人对此信息提出怀疑就是个证据。
不管怎么样找理由,反正当时肯定是玄慈错了,他就算不担主要责任,也得担重大责任。但是根据书中的描写,他并不愚蠢,在劫杀的过程中他就感觉到情况不对,只可惜杀成一片之后早就铸成大错,最关键还第一时间杀了萧远山的妻子,使得事情更加无法挽回。萧远山万念俱灰跳崖自尽,当时玄慈等人不知道他还能幸存,于是对于留下的萧远山的遗孤萧峰,玄慈是怀着极度愧疚的心情坚持要把他培养成一代豪杰的。作为一个汉人,确切的说作为一个宋人,把萧峰斩草除根是最安全的做法,或者就坚决隐瞒他所有的身世,把他变成一个汉人并且不教他武功,也可以免除很多后患。但是玄慈既要顾及对于自己国家的忠诚,又要顾及自己对于萧远山一家的愧疚,只能选择让萧峰在自己眼皮底下长大,还派了玄苦去教导萧峰武功,在补偿自己愧疚的同事把萧峰培养成一个英雄豪杰。
玄慈法号为“慈”,其仁慈之心可见一斑。三十多年后,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萧峰也成了一代豪杰,并且深明大义。玄慈如果知道事情能够这样的话,应该也没必要给汪剑通写那样一封信,但是人不能预知后事,为了国家利益考虑,他要防着萧峰是人之常情。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玄慈并非一个完美的人,他心中有顾忌,既害怕萧峰寻仇会引起宋辽之争,又愧疚自己做的错事想要尽量弥补,所以才选择了这样一种崎岖的方式想要做到两全其美。他不是一个完美英雄,但是我个人认为,一个有着人性亮点的有缺点的人才是更加值得喜爱的。
不过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发生那就没有《天龙八部》了,所以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对于少林寺来说,他们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玄悲的死。少林高层对于玄悲的死表现很积极,当即就派了人去调查,从这里可以看出少林对于门下弟子的安全是很在意的。因此旧版小说中玄苦死后少林寺对此不加追查是不合理的,而且从萧峰的少林背景来看,少林也必须在萧峰有重大嫌疑的情况下追查此事。新版中增加了玄慈和四位师弟在萧峰去找智光大师的路上拦截萧峰,并每人与他对掌,测试他是不是杀死玄苦的凶手。在这个过程中玄慈表现出非常坦荡的风范,完全撤去了掌力,并不是因为他相信萧峰不会下手杀自己,而是想要借此让萧峰报仇。从这点看,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有人会说他为什么不第一时间站出来承认,以免除很多相关人等的死亡。但是我觉得自己生命都不顾的人如果还有什么顾虑,肯定不是出于私心。我觉得他不站出来承认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当时参加雁门关的知情人,除了汪剑通是丐帮帮主,智光大师是在止观寺住,他俩比较好找之外,其他的人不是特别方便找到。赵钱孙各种躲藏,连名字都隐藏了。谭公谭婆比赵钱孙好找,但是肯定也很警觉。大致计算一下时间,从萧峰知道自己身世到接二连三开始死人并没有隔多长时间,少林方面也需要反应时间。事实上新版的少林寺已经派出几路人员跟踪包括拦截萧峰了,只是没有能够及时阻止血案发生。
第二,可能是因为当初雁门关这件事情,虽说是带头大哥处于风口浪尖,但是整件事件是以中原武林,尤其是少林寺为名义做的,带头大哥一个人背后其实牵动各种利益,玄慈既然愿意以隐姓埋名而死这种方式来偿还个人债务,应该是顾忌到整件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宁愿认为是玄慈处理问题欠妥当,也不愿意认为他是伪善的贪生怕死。更何况,在新版之中的少林寺大会之前,他把萧峰叫到旁边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并且让萧峰打死自己以报仇,而且还主动掩护萧峰,这应该是金庸进一步巩固和确定玄慈的正面形象的做法,至少表明金庸的心中玄慈应该是一个正面角色,只是因缘际会,好人做了坏事。
他的第二个公正之处是关于他的第二个错误——与叶二娘的私情上。私情被人揭露之后,他以方丈之尊,当众接受杖刑,是维护少林寺清誉的举动,其实他已早萌死志,即使不接受杖刑,直接自绝经脉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还是坚持在不运功的情况下接受了刑罚。这是他心里明白,出了这样的丑事,一死了之其实就等同于取巧逃避,虽然他已经是难免一死,但是死前也一定要维护少林赏罚严明的寺规,不致因为自己毁掉少林清誉。从这些看来,玄慈作为少林掌门,能够负起维护寺院清誉的职责,而且为人精明却不失公正,实在难能可贵。
既然他是一个好方丈,那他肯定就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了。我觉得这是玄慈这个人唯一无可争辩的错误。算起来在雁门关之战的数年之后,他还和叶二娘发生私情,其实是不应该的,因为那时候他不仅早已是少林方丈,佛学修为应该是很高的,而且他也已经经历过人生中最令他忏悔的一件事情,按理说应该在行为上各方面都要更加收敛才行,居然只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轻易破戒,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不可能越过凡人这个阶段而成为得道高僧,而即使是得道高僧,也不应该是没有情感的枯木一块。玄慈见到叶二娘的时候,肯定是动了情的,那时候的他不是一个和尚,更加不是少林高僧,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罢了。他虽然犯了错误,但是可见得他是个有性情的人,并不是一个索然无趣的人。这段情史只是萧远山之口一笔带过,唯一能够得到的讯息是玄慈对于叶二娘的始乱终弃。但是结合全文中玄慈的性格特点,他之所以不能够放弃少林的名誉地位跟叶二娘一起远走高飞,应该并非贪恋名誉的原因,他应该是从小在寺中,对于少林寺,对于佛学和武学都有着极深的感情,舍不得因此而离开少林,他只要不离开少林,就没法履行作为叶二娘丈夫的职责。这样的矛盾使得他不得不辜负叶二娘。也就造成了他唯一的一个毫无争辩的错误。
最后,从侧面来说也有两点可以表示玄慈的为人。第一,为何有那么多人为了保护他而丧命?难道仅仅是因为少林寺的名声么?不是少林僧人的人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门派丢失生命,他们其实是出于江湖道义而主动保护玄慈的。而且他们中也有人明确说了玄慈是个非常仗义的人,他们心甘情愿保护他并非出于他的地位尊崇,而是因为他在和他们的长期相处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们。
第二,同样是由于这样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妙龄少女叶二娘。仅仅因为救了父亲一命就要献身,这种报答方式也过于惊悚了。其实叶二娘对于玄慈的献身远不仅仅是为了报答他那么简单,她其实也是在与玄慈的相处过程中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如果单单是为了报恩,如果单单是因为年少见识不多才犯错,那么在她今后的人生中,得不到玄慈的陪伴和照顾,并且还因此失去了亲生的孩子,换了一般人早就恨死了自己的情郎。更别提叶二娘后来也成为行走江湖的厉害角色,什么样的人没有见过?可是她内心中一直保持对于玄慈爱,用时髦话说这真的是真爱。能让她付出真爱的男人,应该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
他的形象并不高大全,他有优点,但是也有缺点,他做好事,但也做过坏事。比起一些毫无缺点的英雄形象来说他更加真实。更加接近真人。总的说来他既有高强武艺,也有精湛佛学修为。他既有出家人的慈悲心肠,也有侠之大者的慷慨风范。他虽然头脑精明灵活,但却公正坦荡正道而行。他虽然位尊望重,但却颇具牺牲精神。他虽然曾经一时失足,但最终却顿悟成佛。不失为一代高僧是也!
武侠茶馆
侠文化基地!
搜索微信号:wxcg4585(长按复制)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