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8日贾玲道歉了。与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官方微博通知“节目调整”同步发布。时间点都选在昨天晚上6点以后。如果猜度不是太离谱的话,这里面可能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临时决定。二、被动之意。
很自然的是,郭玲收到的安慰留言,远远超过了“欢乐喜剧人”官微。300多万粉丝的贾玲,对于“欢乐喜剧人”栏目来说,显然是够撑台面的。
但是这次,贾玲的“花木兰从军”,显然是将这档栏目推到了坍台的界面了。尽管为小品版的花木兰形象打抱不平的声浪此起彼伏,但是人们还是通过今天的“节目调整”与贾玲道歉,感觉到了贾玲版的花木兰,没有被允许并包容。“艺术无涯,传统有界”,这应该不只是贾玲个人的认知,也应该包涵了一种定性的态度。
贾玲在道歉中说,“经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深刻的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这两天”,意味着贾玲的认知和此前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理解,贾玲的道歉捱到最后一刻,是“这两天学习”的结果。当然,诚意如何,仅从字面是难以判断的。
很耐人寻味的是,贾玲的道歉不是冲着研究机构,而是对着观众来的。这让曾经为她打抱不平的人们很心碎。如果不是过度解读的话,在我看来,为新版花木兰撑腰的人群中,未必都是贾玲的粉丝,也未必对这个贪吃、好色的花木兰形象内心真就叫好,而是对一个叫做“花木兰研究中心”的机构的存在感一肚子的不爽,觉得花木兰这个源于《木兰辞》、无从考证的人物形象被用在“故乡在哪里”的考证中令人反感。因此,贾玲版花木兰实际上已经从艺术表现的包容心、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游离开来了,演化成了当下舆论习惯性的逆反情绪,把矛盾转移到了这个看起来很官方的研究机构身上。
一个艺术多样化的讨论主题、一个审美多元化的争论议题,贾玲板花木兰的力挺者,在不允许别人对于花木兰形象在道德的层面、中华民族的传统感受和对于英雄的崇拜心理上纲上线,却将这个话题转移到逢“官”必疑的另一种上纲上线中去,这种“多元”思维可以有,但太程式化、太情绪化,却恰恰是背离了“多元”的规律的。
对花木兰形象损誉没兴趣、单对谁给研究机构发工资感兴趣,这就是典型的逢官必疑。支撑这个理论的心态是,恶搞的花木兰摧毁不了他们的民族精神,拿纳税人的工资研究花木兰,才会瓦解他们的精神支柱。一群玻璃心的人,指责别人玻璃心,旁人看着也是醉了。
事实上,3个人的研究机构,研究一个早就走向世界的、古代替父从军的女子以及这个女子传承下来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组成部分,在我看来一点不为过。一个对花木兰形象充满感情、将花木兰研究当成职业与事业来看待的研究机构,让扭曲这个形象的演员与节目组站出来道个歉,也是合乎情理的。如果对于这个机构的存在、以及表达存在感的方式都无法接受,这种连文化也不要、精神也不要的情绪“多元”,难道存在的必要性比3个人的花木兰研究机构更有理由?难道这种刷情绪多元存在感的方式会比花木兰研究机构来得有意思?
贾玲在昨天道歉微博中说,“辜负大家,对不起!”贾玲的诚意如何,已经没必要去揣摩了。作为一种姿态,贾玲传递出最大的价值不是低头的样子,而是艺人应有的风度。向敬重并呵护花木兰形象的人们致歉,其实未必是对最后定调的低头,而是对他人审美习惯与对花木兰形象敬重态度的敬畏。这是比贾玲打心眼里怎么看待花木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一群不允许别人有情绪的人,却要求别人允许他们有情绪,这就是贾玲版花木兰事件不停地打口水仗的原因所在。卷在这场争论中人们,相互道不道歉也就算了,贾玲这个歉,应该道。真诚、主动也好,假意、被动也罢,都是应有的姿态。心疼贾玲的网友,就不要太玻璃心了。